新闻中心
News
绿色创新发展中心无废城市项目经理陈思敏李鹏博
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是对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的总体部署。如何尽快实现碳排放达峰?《计划》提出,把碳排放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重点实施“碳排放达峰十大行动”。这“十大行动”包括“绿色低碳全民行动”,主要内容包括“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加强领导干部培训”等。这意味着全民绿色低碳行动是实现碳排放达峰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每个人都必须、也能够为实现碳排放达峰目标作出贡献。那么,作为公民个体,我们该如何尽己所能为低碳贡献一份力量呢? 本刊专访了绿色创新发展中心零废城市项目经理陈思敏和陕西省安康市绿色秦巴环保公益服务中心秘书长李鹏博,他们在生活、工作中的低碳实践,可以为准备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人们提供参考。
“吃”、“穿”、“住”、“行”都能减少碳排放
“在从事环保工作之前,随着收入的增长,我发现选择越来越多,以前每天都会为穿什么衣服、买什么牌子的护肤品化妆品、生活中要拥有什么才能彰显自己的品位和格调而焦虑。我开始问自己,我到底需要什么?我发现我需要的不是有人说‘长得好看!’或者‘我好羡慕你!’,而是与他人交流过程中双向流动的快乐。成为环保组织的一员后,我经常思考衣食住行方面减少碳排放的可能性,希望挖掘自身减碳潜力,并通过我的社区传播和交流生活减碳经验,让更多人在生活中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发现更多新奇有趣的生活乐趣。”绿色创新发展中心零废弃城市项目项目经理陈思敏说,她分享了自己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低碳减碳实践。
“吃”:“选择满足健康胃口的可持续未来”。作为广州人,我对“吃”有独特的信仰,自然对美食怀有敬畏之心。我不喜欢吃隔夜菜,所以不主张打包。在外就餐时,我宁愿少点菜、吃完盘子里的食物,为减少塑料垃圾尽一份力。在家时,我养成了每周1-2天吃素的习惯,主要吃的肉类是鸡肉、鱼肉、鸡蛋。由于牛羊在养殖、运输、冷链配送等方面产生巨大的碳排放,我可能一个月只吃一次牛羊肉。烹饪方式更强调健康,用更少的调料,意味着能吃到食材的原味,清蒸、涮涮锅成了我最常用的烹饪方式。少油污也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清洁剂的使用,减少了水污染。
因为工作性质特殊,我了解到一些人造肉、植物肉的信息,也会主动尝试,向商家提供详细的反馈,希望未来有更多健康、美味、低碳的食材进入市场。去年,我偶然发现了北京有机农贸市场,周末有空的时候,我会去那里买北京郊区生产的有机蔬菜,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另外,有机蔬菜的种植过程不使用农药、化肥,对土地更友好。
我在广州生活的时候,每天会花半个小时逛菜市场,专门买当地人种的菜。我也更愿意买附近农场的活鸡和活鱼,而不是冷冻食品。来北京之后,我下班后会去超市买菜,尽量避免网购生鲜,因为网上生鲜用了很多塑料薄膜和包装盒,这是我不能接受的。我相信我们都能选择一个通过消费满足健康欲望的可持续未来。
“穿”:按需购买,少买。据统计,纺织行业每年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为12亿吨,占全球碳排放的10%。国内四分之一的消费者每月甚至每周购买一次衣服,我曾经也是其中之一。但事实上,85%的纺织品会被丢弃或填埋。我以前每个月都会买衣服,但现在每年都会买几件必须更换的衣服。因为植物纤维衣服比化纤、混纺、羊毛衣服碳排放低,浅色衣服生产过程污染小,所以我的衣服逐渐被纯棉、棉麻材质、浅色系的衣服所取代。另外,由于我的生活场景比较固定——上班、约会、居家、日常外出、运动,每个场景都会有固定的搭配,可以大大减少衣服太多带来的焦虑,也可以大大节省挑选衣服、处理废旧衣服的时间损失。 查阅专业调查报告后,我了解到混纺、聚酯纤维的衣服只能回收成抹布、隔离纤维,但最终都会变成垃圾。再加上回收人造纤维的公司非常少,服装回收也没有传说中那么简单。这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需要的时候才买,少买就好。
“生活”:可以从垃圾分类、塑料袋回收、节能用电等方面入手。我之前住的合租房没有垃圾分类,垃圾经常溢出,由于没有及时清理,厨余垃圾中经常滋生蚊虫。混杂的垃圾又脏又臭,没人愿意收拾。在我的带动下,我和室友把原来15L的其他垃圾桶换成了60L的,并规定了厨余垃圾的存放容器,做到谁用谁清理。可回收垃圾周五晚上统一放在门口,周六早上社区的保洁人员会来收。除了有害垃圾自行处理,我们家基本做到了四面垃圾。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会把外卖袋收集起来回收,不会跟垃圾一起扔掉,多余的袋子等有空了再交给二手袋子回收机构。
为了节省能源,我从室友们最关心的电费入手,为了避免二线电价,我们的节能行动包括最后一个离开家的人关闭电热水器和灯、每周清洁冰箱、晚上将空调温度调到26℃并使用睡眠模式、开门时关闭门窗,同时使用风扇加速降温等。
“出行”:既低碳又好玩。今年开始,我搬到了距离工作地点约3公里的地方,这个通勤距离让我可以步行或骑自行车上下班。这可以让我每天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在蚂蚁森林里也能积攒更多的能量。在蚂蚁森林里和同事、亲朋好友互相窃取能量互动,也是简单的社交乐趣。长途出行,我一般会选择自行车+地铁出行,因为这样可以精准控制出行时间,避免出租车事故或交通堵塞耽误行程。
工作场所也能减碳
在工作场景中,我们能在工作中减少碳排放吗?答案是可以的。陈思敏分享了自己办公室的低碳减碳实践。陕西省安康市绿色秦巴环保公益服务中心秘书长李鹏博则分享了自己如何在工作中践行低碳,引导、带领当地居民践行减碳。
陈思敏:在办公环境上,我们单位早就实行垃圾分类,办公室内摆放四类垃圾桶。招待客人时,用陶瓷杯代替一次性杯子和瓶装水,提倡使用双面纸。不能用于打印的纸张有专门的地方,供同事拿去粘贴财务发票或做临时笔记。中午我们选择步行去餐厅吃午饭,一般不叫外卖。受疫情影响,我们单位只要求员工每周3天到单位,其他2个工作日可以在家办公。这个制度实行了快两年了,也取得了一定的减碳协同效应。我们也向合作伙伴提倡,用更多的线上沟通代替线下沟通,IT、财务、人力资源等供应商也提供远程支持。
李鹏博:保护汉江水源涵养区小流域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在保护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很多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比如通过前端源头减量+末端减量+末端处理,带领当地公众参与到小流域的环境保护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在居民口,我们会倡导和带领居民利用厨余垃圾或者林业废弃物进行堆肥。堆肥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居民来说就是减碳,因为化工厂生产化肥和农药少了,能源消耗减少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污染物的排放也相对减少了。同时,我们倡导居民对垃圾资源进行分类回收利用。
在保护水源地的过程中,我们用的是“生态廊道”治理保护的理念和措施,在保护过程中,我们采用人工湿地技术,拒绝用水泥、钢筋建筑进行所谓的治理,用的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方法,减少钢筋、水泥的使用,其实就是减少碳排放的行为和措施。
你可以每天减少碳排放量
“我看到国内一些年轻人成为零废弃生活的领军人物,这让我感到很受鼓舞。作为个人,我认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零废弃,但至少我们可以努力每天减少一点点碳排放。”陈思敏说。
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简单的事情做起。陈思敏举例说,“比如点外卖时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等车时不要让发动机空转,出去玩时要自带洗漱用品,把省下来的环保袋一个个用上。这样的小事并不难,每个人都能做到。” 李鹏博说:“我觉得个人减少碳排放其实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比如家离工作地点近,可以步行,远的话可以优先乘坐地铁、公交;比如春天或者秋天少开空调,夏天把空调温度调高一点,冬天调低一点。我觉得这就是简单的减碳行为。我觉得减碳跟个人习惯有关,就我个人而言,生活中我只买一些必需品,比如够穿的衣服,基本很少买衣服,也很少用化学工业品,我觉得这也是简单容易做到的一件事情。”“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要做一些简单容易的行为,努力养成生活习惯,那就是践行低碳、减碳的最好方式。也就是说,个人参与减碳,不需要大张旗鼓,简单就可以做到。”李鹏博感慨地说。
引导、带领更多人减少碳排放。在自己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带领身边更多人尽自己所能地采取行动——唯有如此,才能汇聚更多更强的力量,早日实现碳中和、低碳生活。对此,陈思敏表示:“结合自身工作,一方面利用过往的社区合作关系,不断推动基层政府话语体系的变革,让他们更加重视公众参与环保,培育社区内生环保力量。另一方面,我也利用传播工作,让更多人关注极端气候事件与自身生活习惯的密切关联,促使更多人做出行为改变,减少生活中的碳排放。比如,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农村及社区垃圾分类、绿色冷藏、塑料减量、个人家装等领域行为改变的有效干预路径。我们希望通过多维度,增加公众减碳的可能性。” 李鹏博说:“我觉得人与人之间是可以互相影响的,如果我能找到一个好的例子,我会把我少买衣服、少用化学产品的理念,以适当的方式传递给身边的人,甚至更多的人。如果这样,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加入我们,做一些简单易行的减碳行为。我觉得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节约粮食,其实间接地参与了减碳。因为在生产过程中,会有高碳的生产行为。节约用水、节约粮食、节约用电,有利于减少高碳的生产行为,从而减少碳排放。”“减碳和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关系。所以我觉得减碳是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事情。所以,无论我们参与哪个环节,不管我们做的有多少,其实都是在为减碳做贡献。”李鹏博强调:“减碳和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关系。所以我觉得减碳是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事情。所以,无论我们参与哪个环节,不管我们做的有多少,其实都是在为减碳做贡献。”
本文最初发表于
节能环保杂志
2022 年 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