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中国土族藏传佛教信仰者所进行的各种与宗教活动
所谓“宗教活动”,是指宗教信徒在特定场所、按照特定仪式进行的各种与信仰有关的行为。 宗教活动是宗教奥秘的物质化形式,它以自身的存在诠释和体现宗教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为了讨论方便,本文所说的宗教活动特指现代土族藏传佛教信徒所进行的各种与藏传佛教有关的行为,主要是至今仍然存在的活动。
一、抬经转山 抬经转山是一项针对自然村全体信徒的封闭式宗教活动。 这项活动中,除了一些家庭因没有男性劳动力可以雇人代替外,一般不接纳外来成员,更不允许女性参加。 村里的成员不去其他村参加这种集体宗教活动。 。
不同村子念经、转山的时间并不一致。 比如霍村是农历五月二十六左右,距离村子不远的向洼村是农历五月二十九左右等等。每年这种活动的次数不固定。 一般来说,如果当年农作物丰收,来年只会进行一次补偿性登山活动。 规模不宜过大,以免稀释当年取得的功绩。 有时甚至不会进行这种宗教活动。 如果当年的农作物受到自然灾害的严重破坏,导致歉收,来年就会进行大规模的登山活动,有的村子甚至会进行两三次,比如霍1999年村里收成不好,所以2000年农历五六月份就举行了背经转山活动。
举行抬经转山活动的当天清晨,村里每户都有一名男性念经者(有的村子还允许女性参加),每人携带一本佛经。 有的村庄,由于人口少,每户都分到三四本佛经。 但按照传统习俗,每个人只能背诵一本经文,所以每户人家都得提供额外的劳力。 当劳力不够时,可以让亲属背诵经文。 。 然后,从村庙里请来了圣箭和“皇后”。 每个神都由四名男子抬着并带领游行队伍。 背诵经的人们排成一排,跟着他们,围着属于村界的田地转了一圈。 活动已经结束了。
抬经转山宗教活动是在土族农业经济生活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 因此,它也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相适应。 每年农历五六月份,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时期。 如果有适宜的水分、养分和阳光,就意味着农作物生长旺盛,甚至丰收。 否则,预示来年农作物歉收。 因此,天气的好坏对农业丰收的成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基于在实践中对这种关系的认识,信仰藏传佛教的土族人民希望用宗教的曙光照亮自然灾害造成的黑暗,满足温饱的愿望。 虽然这个活动很不科学,但却体现了人们对丰收的共同愿望。 因此,这一活动是依赖农业经济的土族人民每年的一件重要活动。 其重要性在于祈求“雨神、山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五谷丰登。 同时,由于这项活动是劳动密集型、体力消耗大的活动,土地少的村庄通常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土地多的村庄则需要更多的时间。 因此参加的一般都是年轻力壮的男子。 因此,这种宗教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成人仪式的意义。
另外,念经转山的宗教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意义与藏族的“旺果节”相似。 望果节是藏族人民祈求农业丰收的节日。 流行于藏族农区,无固定日期。 一般在秋季谷物成熟前的吉日举行,持续3至5天不等。 据《中国民族风俗词典》记载,望果节与西藏苯教有关。 早在五、六世纪,生活在雅砻地区的人们“为了消除风、雹、霜等自然灾害,保证农业丰收,向苯教领袖求助”领袖教人们按照苯教的教义绕田地转一圈,祈求‘神灵’保佑丰收,这就是‘水果节’的由来。” “8世纪末,苯教衰弱,佛教宁玛派得势,望果节呈现出念咒保丰收的特点。14世纪,佛教宗喀巴大师进行宗教重组在西藏,确立了格鲁派的统治地位。此时,望果节的内容又发生了变化,转身时要高举佛像,念诵经文,祈求佛祖保佑风调雨顺和丰收。” 从这些记述来看,土族的念经转山活动与藏族的“旺果节”十分相似,两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2、防冰雹土区多为冰雹线经过的地方,尤其是互助县。 该县山高、气候寒冷,农作物遭受干旱、涝害、冰雹、霜冻、虫害等自然灾害较多,其中冰雹灾害最为严重。 因此,面对如此强大的自然灾害,在没有可靠的科学方法防范的情况下,虔诚的藏传佛教信徒只能依靠宗教的力量来消除内心的恐惧,才能获得丰硕的果实。 具体做法是:一是修建永久性防冰雹建筑,即“崩康”; 二是在特定时间向村里寺庙里供奉的佛祖求救,请他念经、止冰雹、祈雨。
第一种方式是建“崩康”,其内容如上所述。 后一种方法多在农作物趋于成熟时期举行,一般在农历六月中旬左右举行。 例如,火村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八之前举行。 具体做法是,当冰雹即将来临的时候,村里的年轻人和施展神箭的人提前赶到“崩康”去阻止。 神箭被村子里选出的四名年轻壮汉扛到了地边,然后他们“自动”施展法术,冲向自己想要守护的地方,挡住冰雹。 据采访者介绍,在他父亲那一代的时代,玩魔箭的人都非常能干,会自觉地将魔箭插入到选定的位置。 曾有冰雹停在半空中却没有落下的奇迹。 后果就是使用魔法箭的人必须牺牲自己的生命。 因此,使用魔法箭的人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往往不会按照说明将魔法箭插入选择的位置,因此一般无法阻止冰雹。 从这些奇异的传说中,不难看出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无力。
3、熬大桑 熬大桑的时间是每年的正月初一。 第一次做茶桑的小伙子们,通常会和村里的大人约好,在凌晨两点左右带着准备好的供品一起去。 据当地人说,煮桑葚的地方越高越好。 如果有人能在村里最高的山顶上煮桑葚,那是一件伟大而令人羡慕的事情。 因此,熬大桑不仅是一种祈福消灾的宗教活动,更是对人们体力和意志的考验。 毫无疑问,爬上比别人更高的山顶,点燃松柏树枝,撒上炒面等祭品以示敬意,肯定会比别人花费更多的精力。 同时,看着浓烟冲天而起,口诵经咒活动的主题,一定也有一种无比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这也增加了他的自信心。 因此,熬大桑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成人礼的意义,就像念经转山一样。
4、念摩尼、转古拉 “摩尼”就是六字明咒,或者说“六字大明咒”,指的是唵、摩尼、讷、巴、米、卯这六个字。 是一名藏传佛教信徒。 一句家喻户晓的“咒语”。 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念玛尼、转古拉是信徒中最常见的宗教活动,尤其是中老年人、病人,更是每天早晚的必修课。 每天早上起床后,我一边念玛尼经,一边用柏树枝在桑炉里点香,然后把炒面撒在火上,烟雾袅袅满院,就对着桑炉磕头祈祷。 。 为和平的一天祈祷或感谢。 然后清洗净水钵,在佛龛前供净水,向佛像顶礼。 这样的一天是在这个充满香烟的院子里开始或结束的。 下班后,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无论坐着还是走路,我总是捻摩尼珠或旋转摩尼古拉,口诵摩尼经,心里默想观音圣事,转动身体。 将你的语、意、意集中在一件事上,并专注于佛。
除了在家念摩尼、桑葚供佛外,对于一些患病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宗教人士来说,还有一项重要的宗教活动——转古拉。
“古拉”意为转经筒,是藏传佛教的宗教器物。 古拉呈圆柱形,有一根可以旋转的空心轴。 内藏摩尼经等经文,外刻藏文或梵文六字真言。 古拉所载摩尼经的数量从数百部到数千部乃至数亿部不等,有的还包含其他经文。 信仰主体认为佛经可以念,也可以转。 转古拉一次,相当于念一遍内经。 “念”与“转”的功德是一样的。 上述的念经转山活动,可以说是这一说法的另一种体现。
庄古拉是老年人尤其是女性老年人重要的日常宗教活动之一。 他们的活动地点一般在村里的寺庙里,也有的去附近的寺庙表演古拉。 表演古拉的时间基本上是一整天,但没有人做出硬性规定。 只要完成必要的家务或者其他事情,你甚至可以把这些东西抛在脑后,去古拉那里。 可以转一两圈再回去,也可以一直转,只要体力能支撑。
六字大明咒是藏传秘密神咒。 信徒们认为,它的每一个字都能“帮助人们降伏六种烦恼之一,使人达到很高的般若境界”。 而且,念诵此咒,还可以祈求观世音菩萨的保护。 “在密宗中,人们相信这些咒语(即六字大明咒)具有召唤它们的力量,并使其出现,几乎以自动的方式,只要虔诚地念诵并伴随适当的冥想练习。 对于大多数信徒来说,这主要是一种信仰活动,其中还包括念经。 这种信念可以使‘我’集中或消失。”正是因为六字真言的“神奇”作用,方便记忆、念诵等特点,是最在信仰主体中广泛流传,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我想留言:
相关文章
西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