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韩日高度赞赏中国改革开放举措对两国关系最直观感受
韩日领导人表示,韩日高度赞赏中国的改革开放举措。 韩国、日本企业积极参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实现互利共赢。 当前形势下,三方应充分发挥互补优势,携手应对挑战。
今年5月19日卸任回国的程永华是任期最长的中国驻日本大使,任期九年零三个月。 “坎坷、曲折、坎坷”,但好在最终“重回正轨”,是程永华对两国关系最直观的感受。
65岁的程永华也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日关系发展最直接的见证者之一。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他成为第一批选派赴日留学的人。 1975年,前往创价大学进修两年。 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时,程永华担任邓小平联络员,参与前线的接待工作。
“回想起来,这些年发生的事情太多了!” 在大使任期九年多的时间里,中日关系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处于困难时期,又赶上东日本大地震,引发了猛烈海啸和福岛核电站泄漏。核电站。
2012年以来,由于日本在历史、台湾、领土等问题上的消极举动,中日关系长期冻结,双方领导人互访暂停。
2018年5月,李克强总理赴日本出席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并正式访问日本,标志着两国关系重回正轨。 不到半年后,安倍于2018年10月25日至27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在今年5月7日晚举行的“程永华大使离任招待会”上,安倍评价说:“在日中关系困难时期,程永华大使凭借对日本政治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忠实履行了职责。”担负起中日沟通桥梁的责任。”
图为程永华 摄影/《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董杰旭
一点一点地做好工作
中国新闻周刊:您曾说过,在外交场合,应该用对方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开展工作。 当时,中日关系正处于低谷。 对于一些双方都没有让步的原则问题,你用了什么样的语言和方式让对方更好地理解?
程永华:比如钓鱼岛问题,因为涉及领土问题,日本民众肯定会支持政府的立场。 我们在前线。 如何告诉日本人钓鱼岛是中国的? 这是一个不能简单粗暴地处理的话题。
在一次国庆招待会上,我首先讲了历史,中国的历史书上是如何记载日本在1895年窃取钓鱼岛的……并告诉了我整个过程。 当时全场有2000人,都是日本各界代表。 我一边说着,一边也留意着下面的表情。 他们都很严肃,沉默不语。 讲完后,我请使馆工作人员注意听大家的发言。 普遍反应是觉得中国大使说得有道理。 目前日本人承认钓鱼岛属于中国不太现实,但他觉得中国大使有道理,这样就达到了他的目的。
中国新闻周刊:中日关系曾经历过困难时期。 为使两国关系重回正轨,您带领使馆工作人员主要做了哪些努力? 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印象深刻?
程永华:当时,虽然两国关系处于困难时期,但我们也在为各界做着广泛的工作。 我出去讲学,参观各地。 只要民间团体、媒体、学校邀请我,我就去。 我走遍了日本全部47个都道府县,几乎每到一处都要安排讲座。
过去我们讲以民兴官、以经济兴政。 在我任职期间,针对这一轮僵局,我提出了另一个思路:以地方政府推动中央。 当时,一些日本知事、市长见到我时就说,“我希望与中国沟通,但中国市长不理我”。
我当时想,这就是我该走的路。 我在使馆开会时说过,这反映了日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华态度)的温差。 我们必须利用温差来做我们的工作,保护这些对我们友好的人的积极性,并用他们来推动日本整体对华政策的完善。
我们为日本各地的日中友好协会与地方政府、地方议会建立了联系,使馆也为他们联系中方访问提供了支持。
同时我们还帮助两国大学生互访。 那些到过中国的日本大学生回国后对中国的印象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正是通过这些点滴工作,日本对中国的认识逐渐转变。
两人聊了聊,就上路了。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2018年,李克强总理访日,两国关系终于回到正常轨道。 两国关系的转变当然不是突然发生的。 有什么关键节点和事件吗?
程永华:在本轮两国关系改善中,日本首先表现出了积极态度。 2016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期间会见安倍晋三。 当时,中日领导人高层会谈首次使用同声传译。 习主席告诉安倍,中日是近邻,邻国不能动。 这时,阿部突然举起了手。 一般外交会谈,我说一段,你说一段,大家一段一段地讲。 然而,安倍此时立刻举手插嘴道:“我完全同意你的说法。” 这种现场气氛是在媒体发表的文章中看不到的。 只有在现场才能感受到。
整个会议结束前,习主席表示,当前中日关系正处于爬坡过坎的阶段,不进则退。 我们要共同努力,扩大积极因素,减少消极因素,推动两国关系改善。 安倍也立即表态,说的话与习主席几乎一样。
我当时就觉得双方的方向是对的。
杭州会议后,我们在与日本外交部门的一线接触中,明显感觉到双方开始更多地谈论积极的事情,并在思考如何打破僵局。
2017年4月,北京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此前,我会见了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 我们个人也是很好的朋友。 我向他详细介绍了这次峰会的情况,然后告诉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 他一听,顿时来了兴趣,道:“我可以去吗?” 我们立即向国内汇报了日方的积极态度,并积极推动此事。
中国新闻周刊:您当时是否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机遇?
程永华:我想我现在可以这么说了。 当时我就想抓住这个机会,使之成为中日关系发展的关键一步。 最终也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2017年4月,二阶俊博作为自民党最有权势的议员,带队前往北京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还带来了安倍的亲笔信。 这封信的内容我们不能向公众公布,但我可以告诉你,这是一封很长、很有实质性的手写信,可以说态度是非常积极的。 那次峰会期间,习主席单独会见了日本代表团,日方也高度重视这一信息。
此后,双方才真正开始动起来。 你迈出一步,我也迈出一步。 2017年5月,国务委员杨洁篪访问日本; 安倍还多次公开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潜力巨大的理念,日方愿大力合作。
2017年9月底,安倍出席使馆国庆招待会暨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纪念活动。 这不仅在日本是例外,在整个西方国家也是例外。
我记得国庆招待会前10天左右,日方通知我们河野外相将出席。 外交部长出席是很不寻常的,所以我专门去外交部拜访了河野,感谢他出席并邀请他当时发言。 河野也很高兴,表示没问题。 在举行招待会的前两天,我们又接到安倍首相可能出席的通知,但我们暂时不要向公众透露,先朝这个方向做准备。
安倍来参加招待会当天,有一些细节值得注意。 2017年9月28日,国庆招待会当天,也是安倍解散众议院的日子。 那段时间很忙碌。 当天外面下着小雨,安倍在涩谷街头发表演讲。 讲话结束后,他冒雨赶赴我们的国庆招待会。 (编者注:日媒当时报道,安倍下车后几乎是“小跑”,跑向在酒店门口迎接的中国大使。)
国庆招待会上,他一来没有说话,然后转身就走。 而是停留了很长一段时间,和现场的大家聊了一些话。 后来我听主持人说,安倍上台讲话之前,特意问她“晚上好”用中文怎么说。 他故意说一点中文,以示亲近。
安倍在招待会致辞中表达了改善中日关系的一系列愿望:希望年内举行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晤; 实现李克强总理访日; 希望他能够访问中国; 并邀请习近平主席访问日本。 当然我们也给予了非常积极的回应,中日关系确实开始改善。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您离任前,安倍在首相官邸举办了告别宴会,随后出席了您的离任招待会。 有日本媒体称,“安倍与外国大使单独共进午餐的情况非常罕见”。 您能分享一下当时印象最深的一些事情吗?
程永华:总理卸任前单独吃晚饭确实是一个例外。 在我的离任招待会上,安倍和他的妻子带了11名内阁大臣出席。 我跟他们开玩笑说可以在这里开会。 当时,安倍发表了长篇讲话。 演讲结束后,他放下稿子说:“其实,我和成大使从20世纪80年代就认识了。”
他是对的。 20世纪80年代,他为父亲安倍晋太郎(时任外交部长)担任秘书,而我当时在中国担任翻译。 当时中日之间的交流非常多。 一年里我和他们见过几次面,渐渐地和他的父亲熟悉了。 他父亲见到我也会说:“小伙子,你什么时候结婚?请告诉我你什么时候结婚。”
安倍去年访华时参观了改革开放图片展。 里面有一张邓小平同志会见安倍晋太郎的照片。 离开演出时,安倍特意跑过去摆了个pose,让人和他合影。
真正推动中日关系迈上新阶段
中国新闻周刊:您认为本轮中日关系改善的推动力是什么? 有观点认为,这与一些外部因素有关,比如特朗普上任后推行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推动了中日关系更加密切。 你怎么认为?
程永华:我觉得在第一线,我们还需要消除一个误解,那就是特朗普因素。 很多人认为,直到2018年李克强总理访日和10月安倍晋三访华,中日关系才开始发生变化。 但事实上,正如我之前所说,这种变化从2016年就开始了,日本在2017年就已经采取了很多积极举措。当时特朗普还没有上台或者刚刚上台。
因此,中日关系重回正轨主要得益于双方的内在动力。 回望这些年,双方都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爬坡、爬坡,终于重回正轨。 这说明双方都总结了多年来的教训,特别是负面教训。 双方都认识到两个邻国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而且,两国经济深度融合。 过去几年,即使在双方关系最差、贸易额最低的时候,也有2748亿美元。 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是中国第二大贸易国。 双方进出口基本平衡,双方产业企业上下游供应链深度融合。 这可以说是中日关系的一个基本要素。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虽然现在两国关系有所改善,但真正的问题是中日两国民众之间仍然存在很多误解和偏见。 您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以有效消除一些误解和刻板印象?
程永华:在两国关系最低谷的时候,民意调查显示,90%以上的民众对对方印象不好。 这种情况其实和媒体的报道有关。 双方都报告了更多关于对方的负面情况。
例如,日本媒体经常谈论中国的空气污染。 他们贴出了天安门广场的照片,连毛主席的肖像都看不清。 等北京空气好点了,就停了。 前段时间我离任前,福田康夫说,“我拍的天门广场你看得很清楚”,但这种东西不会出现在报纸上。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线外交官要多出去、多说话、多接触、多沟通。
我们国内民众也应该对日本有客观理性的认识,准确客观地评价对方。 很多人觉得日本经济一片废墟,全国都是老人,未来看不到希望……这并不是客观理性的认识。
日本仍然是经济强国,在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方面始终保持领先地位,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 进入21世纪后,几乎每年都能有人获得诺贝尔奖,而且基本都是化学、医学等自然科学领域。
你不能只是说你在情感上不喜欢他们,然后就把他们放在一边或停止和他们一起玩。 你们还是要为我们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服务。 另一方面,中日两国是重要邻国,寸步难行。 我在5月7日的告别招待会上说了一句话:我希望两国社会充分认识到中日关系的重要性不会因为有人喜欢或不喜欢而改变。
在接下来的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上,两国也将合作促进国家交流。 这样,中日关系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我对中日关系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久前在参议院全体会议上就日中关系表示,决心扩大各层级交往,推动日中关系迈上新阶段、开创新时代日本和中国之间。 卸任前你是否与安倍讨论了中日关系的新定位? 安倍所说的新时代有哪些新内容?
程永华:安倍2016年以来的几次表态都非常积极。 去年李克强总理访日招待会上,他当场说了一句非常生动、很有分量的话,那就是“日本和中国已经进入从竞争向协调过渡的时代”。 在日语中,协调意味着协作,他在很多场合继续使用这句话。
今年,日本进入令和时代,中国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两国都进入了新时代。 由此,安倍还表示“推动日中关系迈上新阶段,开创日中新时代”。 安倍去年访华时也表达了这一想法。
我个人期待双方共同努力。 明年习主席访问日本时,我们能够营造这样的氛围、创造这样的环境,将真正推动中日关系迈上新的阶段。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根据安倍首相自己的说法,他的任期将于2021年结束。您认为中日关系能否继续朝着稳定、长期的方向发展?
程永华:本轮中日关系回暖是从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严峻的形势中走出的。 局势不是通过一两次外交行动就能扭转的,而是经过多轮磋商,已经稳步恢复。 。 这些年来,双方都认识到,关系不好对两国不利,友好合作对两国有利。 经过深思熟虑,双方找到了一条邻国相处之道。
安倍卸任前请我吃饭的时候,其实前后这段时间,我们也讨论了6月底G20大阪峰会期间习主席和安倍首相的会晤如何安排,包括具体礼宾安排。 我当然敦促安倍重视这一场合,与习主席共同为面向未来的中日关系铺平道路。 他也有这个意图。 大家也注意到,6月27日,有30多位国家元首抵达。 安倍首相首先与习主席进行了一个小时的交谈,谈话非常好。
可以看出,双方都在一步步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习主席原则同意明年应邀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 届时,应该形成良好氛围,中日关系才能真正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