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四方联动感劳动之美,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劳动案例
——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劳动案例
借助工程师学院等产教融合项目,深入挖掘大国企业劳模、工匠的成长经历,建立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四方联动机制构建“重塑劳动意识、弘扬劳动精神、增强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四级劳动课程体系,并以专业课程为载体,进行教学组织实施,以劳动修德、以劳动增智、以劳动强体、以劳动养美,形成五育合一的人才培养新格局。 学生在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劳动技能、振奋劳动精神、树立劳动意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1、建立“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四方联动机制,实施劳动教育领域“三轮教育”
从“孟母三动”中我们可以看出,育人从来就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 为了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
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离不开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的教育。 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为纽带,四方相互支持,但对劳动教育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1.学校和家庭通过学生建立联系,通过辅导员与家庭建立联系。 教育形式以家庭劳动为主,注重劳动意识的提高和劳动习惯的养成;
2、学校与企业以专业联系,通过专业师资与企业建立联系。 教育形式以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讲学和专业技能培训为主,注重工匠精神和劳动技能的培养;
3、学校与社会通过学生团组织联系,通过学生管理老师与社会组织建立联系。 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志愿服务、学生社团活动、勤工助学等,注重体验劳动自豪感和成就感。
2.构建四级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培养热爱劳动、懂得劳动的技术技能人才。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某一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 长期以来,社会非常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 通过构建四层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1、重塑劳动意识
劳动是人类维持自身生产和发展的唯一手段。 劳动分为三类: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生理劳动。 正确看待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生理劳动的关系是培养劳动意识的核心。 通过劳动教育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等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关系,使劳动意识在心中扎根。
2、弘扬劳动精神
精神被定义为人和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优秀品质。 劳动精神是指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艰苦奋斗、诚实劳动的精神。 通过专家讲座、中国劳动人物故事等课程,传承优秀品质,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理念。
3、提高劳动技能
劳动技能包括生活劳动技能和工作劳动技能,两者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互用的。
通过在专业课、生活技能类公共选修课等各学习场景中设置劳动技能训练内容等课程活动,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4、养成工作习惯
通过家庭生活实践、岗位认可实习、岗位跟进实习、岗位安置实习、军事训练、社会活动实践等,使学生的劳动技能有了应用场景,并在实践中不断锻造,使劳动习惯内化、提高。外在化了。 于兴.
3、以专业核心课程为载体,形成“五育融合”人才培养新格局
在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建设中,将德、智、体、艺、工融入专业核心课程,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引领作用。发挥教师作用,引导学生完成专业课典型任务,将生产管理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引入课堂,让学生“干活”,通过工作实现全面提升通过劳动修身养性、增长智力、强身健体、养颜美容。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1、与企业专家讨论,结合劳动要素、劳动教育资源和课程内容,设计整体课程。
以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区3无人机组装与调试》为例,我们首先与公司专家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典型的职业活动和主要任务,并确定典型的职业能力要求。职业活动。 知识、技能、思想政治要素、劳动要素等非职业能力; 然后通过课程改造确定机架结构组装等六种学习情境; 然后进行课程论证,确定课程框架和课程内容,将专业培训的劳动要素分配到不同的学习场景中; 开发课程资源,包括识别劳动要素和培训劳动技能。
2、以学生为中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组织和实施。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分组教学,让学生真正“干活”,将工匠的成长故事融入教学,陶冶情操; 采用辩论法、关键词法等教学方法,开展勤劳增长智慧的教学活动; 通过完成机器学习机架结构组装等实践训练工作,可以通过努力增加体力; 组织培训室、制作成品、海报展示等审美分析,可以通过努力增加美感,使五育融合真正落到实处。
4、“四方联动”、“五育并举”的劳动教育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通过“四方协作”、“五育并举”的劳动实践课程,实现家庭劳动教育的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的规范化、职业劳动的专业化、社会劳动教育的多元化,将劳动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取得良好效果。 教育效果。
1、日常家庭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价值和快乐。
2、学校劳动教育标准化,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
3、职业劳动专业化有利于学生提高专业劳动技能。
4、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增强劳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