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新闻中心

News

(蒙古记忆)土族人的民俗习惯和生活习俗!

2024-04-12 00:09:20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土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也有自己的民风民俗和生活习俗。 土族人民以勤劳、忠诚而闻名。 史书中早已记载,土族“勤劳耕作”,“民风淳朴,风土人情浓郁,人性坚强慷慨”。 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热情好客等传统美德和优良风俗在土族地区广为流传,代代相传。

服饰

据威远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介绍,土族服饰风格独特,融合了蒙古族和藏族的特点。 他们的衣服、鞋帽上的刺绣非常丰富。 男女上衣都有刺绣高领。 男子多穿小领、斜襟、袖黑边长袍,腰系绣花长带,下穿大衩裤,两端绣花带,下穿黑底白腿,戴毡帽,脚穿云纹布鞋。 老人穿长袍,搭配黑色背心; 妇女穿五色布绣花小领花边上衣,两袖上衣。 外套有黑、蓝、紫色蕾丝背心,腰间系绣花宽带或彩色丝带,挂花帕、手帕。 钱袋、钱包、小铜铃等。 裤腿夹成1尺高的裤腿,下缘镶有蓝黑色。 穿看起来像靴子的绣花高腰鞋。 佩戴各种“扭曲”的头饰。

土族妇女喜欢戴耳环。 过节或走亲访友时,还挂一对“面苏格”耳环,即银耳环,铜钱大小,桃形,正面有纹身图案。 佩戴时,用几串珍珠将两个“面苏格”连接起来,挂在额头上。 土族妇女所戴的项圈称为“索尔”。 它是用芫荽制成的环,上面覆盖着红布,上面镶嵌着大约20个铜钱大小的圆形海螺片。

土族妇女的服饰往往具有地域特色,因地区而异。

如今的土族服饰随着时代的进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的服饰消失了,有的服饰在新旧交替后又重新焕发了辉煌。 昔日的绣花高领,现在变成了双翻领; 长头巾“Twister Show”遮住“Twister”头饰,成为当今女孩子常用的短头巾。 广大土族青年不仅喜欢穿着本民族服饰,而且热爱时尚。 他们或者让土族服饰时尚化,或者让土族服饰时尚化,从而丰富了土族服饰文化。

土族生活方式_土族生活环境_土族人的生活视频

饮食

有研究者认为,土族的饮食习惯与以农牧业为主的生产特点密切相关。

据了解,土族饮食以青稞、小麦、薯类为主。 比如喜欢喝奶茶、吃手工肉和黄油炒面等,仍然保持着畜牧时代的饮食特点。 土族招待贵客时,桌上摆上放着酥油花的“西麦日”炒面盒,木盘上放一大块肥肉,上面放一把五寸刀,撒上一撮白羊毛。酒壶上。 。 土族人认为,这是对尊贵客人最恭敬的待客之道。

土族人在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馒头,吃不同的米饭。 逢年过节,人们喜欢吃“爆石仔”、“锅三”、“沙饭”等油炸食品,并用手抓肉或羊肉。 土族喜食“大呼里”、“海溜”、“银里海”(用草叶粉和青稞面拌成面糊,卷在煎饼里) )吃)、“烧麦”(油煎饼)。 我们去互助采访的时候,正好赶上当地一个家庭的婚礼。 据当地人介绍,土族饮食最有讲究的是婚宴五道菜。 第一道菜是酥油奶茶、坤锅包子和花卷; 第二道菜是水果、煎饺、牛排骨、炸油茶。 第三道菜是第四道菜是油包子、糖包子和油面包; 第四道菜是手烤肉; 第五道菜是擀面,很有特色。

吐司

土族人常说:“客来福来”。 敬酒、行礼是土族的传统礼仪。

土族生活方式_土族人的生活视频_土族生活环境

土族待客礼仪独特有趣,“三杯酒”、“三道饭”的习俗闻名西北。 土族一知道有客人来,就会早早备好酒具,在村前等候。 无论步行、骑马、乘车,每位客人都要恭敬敬上三杯酒,即所谓的下马酒。 在他们的簇拥下,客人被领到了屋门口。 另一群人挡住了去路,举杯倒酒,要入口酒。 当客人在盖着鲜红色毛毡的炕上坐下时,他俊美大方,笑容可爱。 年轻的土族姑娘给客人端来酒,名叫吉祥如意酒。 接下来是一顿三道菜的大餐。 通常第一道菜是浓茶加绿盐,还有西瓜大小的“坤果馍”等小吃; 第二道菜是奶茶和油饼; 第三道菜是面条或面片。 此时,主客盘膝而坐,有说有笑。 主妇端来一个酥油花炒面盒,里面装满了香喷喷的羊肉块,上面放着一把小钢刀,还有一个夹着白毛的酒瓶,供客人们喝酒。 使用时唱一首优美的祝酒歌,让客人感到无比的温暖和热情。 宴会结束,客人告别即将离开时,主人会向客人敬酒三杯,称为马酒。 土族人认为,客人喝的酒越多,宴会的气氛就越热烈,主人的感觉就越光荣,这是他们待客周到、成功的表现。 主人对不能喝酒的人也很宽容。 客人只需将无名指浸入酒中,向空中弹三下,以示对主人的尊重,主人就会满意。

不能饮酒者,可用中指蘸三滴,向空中弹三下,即可避免饮酒。 土族人认为“三”是吉祥的数字。 “三”代表佛、法、僧三宝,日月星辰三光,天地人三才……敬三杯酒的意义是祝愿祝客人好运。

婚姻习俗

土族婚俗有媒、订婚、送礼、聚会、送行、婚礼、答谢宴等仪式。

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父母决定,男孩父母都必须聘请媒人向女孩家里求婚。 大多数媒人都是男性。 他们通常会邀请村里有名的长辈或与女方家庭有关的人来促成谈判。 提亲时,媒婆要准备一对昆锅馍和花卷,以及两瓶酒,送到女方家。 如果女孩的父母同意这门亲事,他们就会接受彩礼,并热情招待媒人。 否则,就让媒人把礼物带回来。 生活在甘肃卓尼地区土族的习俗是,经女方家人同意后,将青稞或小麦放入酒瓶中,在瓶口系上一把白毛线,让媒人带去。给那个男人。 然后男家会请媒人带上哈达、酒等礼物来订婚。 订婚后,男方还要请媒人到女方家商议结婚吉日。

土族姑娘的结婚方式有两种,一种叫“小出小进”,一种叫“大出大进”。 所谓“少出少进”,就是新娘到夫家后才改变发型。 这种方法比较复杂,也比较庄严。 所谓“大出大进”,就是到夫家后立即在娘家改变发型,拜天地。 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也不那么麻烦。

土族生活方式_土族人的生活视频_土族生活环境

土族婚礼从头到尾都是在歌舞中进行的。 新婚第一天晚上,新郎家派两个能歌善舞的“纳什金”(已婚亲戚)带来结婚礼物(酒、肉、馍馍等)和黑珠宝、红馍馍等。红包子给新娘戴。 发绳、马袍等,同时还牵了一头白色母羊到新娘家出嫁。 当“纳什金”走近女方家时,阿姨们高兴地跑过来接受礼物。 男人们一边载歌载舞,退到前门,一边热烈欢迎“纳什金”。 这时,阿姨们跑进屋里,关上门,唱起《坎德格玛》,等喝够了《纳什金》,才开门请人进来。“纳什金”进来后,让女孩倒水。从门顶向他们浇水。 当“纳什金”刚上炕喝茶吃饭时,阿姨们又唱起了“纳什金果”。 阿姨们唱完后,两位“纳什金”也要载歌载舞,直到公鸡第一次打鸣。

家庭

从家庭结构来看,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土族对汉族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过去,土族的平均规模往往是三代以上,即兄弟、叔伯、侄子、祖父母。 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与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需要开垦种植有关。 爷爷是一家之主,指挥生产,奶奶安排生活。 后来,由于铁器生产工具的增加和畜力的普遍使用,家庭规模逐渐缩小,从父系大家庭演变为父系小家庭,父亲是家庭的自然家长,被称为“父系小家庭”。 “店主”。

在这样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男女分工非常明确。 男性负责主要农业劳动、技术劳动、手工业劳动等; 妇女主要负责较轻的农业工作和家务劳动。

有研究者认为,土家族的亲属爵位制度有着古老的文化背景,并且以父系血统为主。 从亲属称谓所用语言来看,除男方同居直系近亲范围内的基本称谓采用土语外,旁系、姻亲关系的基本称谓很多都来自于汉族,说明了历史上汉族对土族文化的深刻影响。

土族家庭非常重视生育子女。 生孩子需要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 按照土族的习俗,男孩必须提前一天满月,女孩必须提前一个月满月。 月圆之际,孩子的爷爷、家里的长辈以及所有来看月亮的亲戚朋友都会被邀请给孩子穿上新衣服,并设宴款待客人,以表达谢意。 黄昏时分,婴儿被父亲抱到门口迎接放牧归来的羊群,表示吉祥如意。 研究人员认为,土族的这一习俗源于我们的祖先在畜牧业时代对马、牛、羊的特别重视。

【土族简介】热闹独特的土族风情

搜索